纳豆激酶

2024-05-07 17:19

纳豆激酶

一、产品来源

1.纳豆

纳豆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自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以来开始制作,纳豆是将煮熟的黄豆加入一种特殊发酵的纳豆菌种(Bacillus subtills natto)发酵而成。目前纳豆已经成为日本人的一种传统食物。



2.纳豆菌

纳豆杆菌(Bacillus natto)是纳豆主要发酵菌种,归类于Bacillus subtills.

纳豆菌(Bacillus subtills natto)是不产生毒素和对人体没有病原性的安全菌株(GARS)

纳豆菌在日本有食用1000年以上的历史,并未发现任何副作用。

3.纳豆激酶

纳豆激酶(Nattokinase)又名枯草杆菌蛋白酶,是在纳豆发酵过程中由纳豆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lisl)产生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具有溶解血栓,降低血粘度,改善血液循环,软化和增加血管弹性等作用。

4.纳豆激酶神奇的溶解血栓

1982年,日本富崎医科大学的须见行洋教授发现纳豆菌食品含高浓度的血栓溶解成分。 他将脑血栓患者常服用溶解血栓药物放在定量的人造血栓上,结果耗费一个晚上才能完全溶解, 而以同样方法换上一粒纳豆菌食品则只需3小时便可完成。1987年须见教授进一步发现,纳豆菌可以产生一种丝氨酸蛋白酶(serine protease),具有很强纤维蛋白溶解能力,其溶血栓能力可能超过目前已知溶解血栓药物。他将纳豆菌中的溶解纤维蛋白酶(plasmin),命名为:纳豆激酶






二、纳豆激酶的原料与纳豆菌株

1.纳豆原料挑选

黄豆蛋白质:黄豆的蛋白质,有20几种,根据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指出,其中只有一个蛋白质的分子量落在27000-28000这个区间,才可以真正有效的溶解血栓,经过电泳图的分析,越靠近其中这个区间,表示越纯。


纳豆激酶最早被日本的须见洋行博士发现并在日本工业化生产,所以国际上均以日本的标准参照。

我司产品规定DNA基因序列为27700分子量,跟日本原料完全一致。

对照图



2.纳豆激酶原料及制造




3.纳豆菌代谢产物及其生理活性

纳豆激酶:溶解血栓,预防中风等。

吡啶二羧酸:抗菌物质。

卵磷脂:降低胆固醇。

皂素:防治肥胖。

蛋白分解酶、脂肪分解酶、淀粉分解酶、纤维分解酶






三、纳豆激酶的产品功效与作用机理

1.全球心脑血管死亡率

WHO2004年,中风与心脏病:全球1700万人/年,占全球死亡人数1/3,预估2020年(2000万人)、2030年(2400万人)。

2.中风人口

全球中风死亡人口440万(占总死亡比例9%),台湾小中风人口70万,中风就医人口30万。

3.血栓增加的两大主因:

·血管内壁粗糙

·血流缓慢

4.哪些人容易血管内壁粗糙以及血流缓慢?

·高龄

·糖尿病患者

·高血脂患者

·高黏血、高血凝

·肥胖、手术

·久坐不动者

5.纳豆激酶的应用

·溶解血栓。

·调节肠胃润肠通便排毒养颜。

·明显改善女性更年期综合症。

·缓刑减肥直观降低餐后血糖。

·解酒、保护肝脏。

·预防高血压。

·预防老人痴呆。



6.纳豆激酶使血管阻塞恢复通畅实验






四、纳豆激酶的建议服用量与注意事项

1.纳豆激酶的建议服用量

现在流行的主要规格是成人每天2000FU - 6000FU(也就是每颗胶囊装入20000FU/g纳豆激酶100mg),每日服用1-3颗胶囊。

2.纳豆激酶食用时间及注意事项

·预防中风发作,建议于晚餐后食用。如果食用后觉得精神变好,不易入睡,则建议白天食用。(可视个人情况调整)

·手术前后两周暂停服用。

·刚中风的患者不用服用,因为血管阻塞或血管破裂需一段时间修复复原。(血管阻塞者出院后即可食用;血管破裂者至少一个月后食用)

·其他与血液凝集相关疾病,需先请教医生。

3.我司纳豆激酶优点:

·纯真纳豆菌发酵,安全性高。

·活性高,有权威第三方检测报告。

·商检局出具植物检疫证,进口资质齐全。

·不含维生素K2,不会影响纳豆激酶溶栓效果。

·不含嘌呤,痛风患者也可放心服用。

4.理化数据

(1) 纳豆耐高温数据:纳豆激酶酶活性的最适温度约为 55℃。 纳豆激酶在55℃以下相对稳定,但在较高温度下稳定性急剧下降。 55℃培养2小时,相对活性保持在40%以上,30℃培养65分钟后相对活性下降至20%以下。

(2)纳豆激酶pH稳定数据:纳豆激酶活性的最佳 pH 值为 pH 8,当纳豆激酶的 pH 值超出 5 到 9 的范围时,它的活性会完全丧失。(pH<7为酸性,pH>7为碱性)

5.进口资质





      西安正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李佳伟 18092558590(微信同号)